字:
关灯 护眼
首页 > 都市 > 落泊秀才 >第595章 大胆创举

第595章 大胆创举

作者:端木赐一心字数:1770更新:2024-02-24 09:01

几人先闲聊了一阵,很快就谈到正题上,当王之博说出要在正阳县南部区域修建水渠时,李广立即来了兴趣。

王之博对正阳县南部区域的农田情况进行了介绍,在风调雨顺的年份,南部区域的农田收成还是不错的,但这种情况很少见,大部分年份都是干旱缺水。

接下来,王之博说出了自己的构想,准备修建两道纵横相错的水渠,彻底解决南部区域的灌溉问题。

李广点了点头,开口道:

“修建水渠,引水灌溉农田,有许多成功的案例。

朝廷每年都会投入巨资,修建水利,目的就是要提高粮食的产量,让天下的老百姓,人人都能吃得饱。

王县令要在正阳县南部区域修建水渠,这是一个大胆的创举。

可是修建水渠,我们也不懂,一定要找个懂行的人来做这件事,百年大计,一定要注意水渠的质量,让后代的子孙都能受益。”

“这个我知道,省府对这个工程也非常重视,已经派人前往水部,水部将安排人员来实地勘察,最终拿出修建水渠的方案。”

“如此甚好,刚才王县令说过,修建水渠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劳工,当前天下太平,边关稳固,很长的一段时间将不会有战事。

水仙村的十万大军,在留下足够的兵力来保卫水仙村后,剩下的兵力全部派往正阳县南部区域,修建水渠。”

王之博闻言,非常高兴,有了水仙村大军的支持,就能按质按量的完成水渠修建工程。

不知不觉中,已到吃午饭时间,赵贤邀请王之博到家中作客,王之博也没有推辞,欣然应允。

吃饭的时候,赵贤告诉王之博,水仙村正在建设新书院,要不了多长时间,新书院就要开学。

目前新书院缺少教书先生,想请王之博帮忙物色几个先生。

王之博立即答应下来,水仙村发展教育,这个忙他一定是要帮的,物色几个优秀先生,让他们来水仙村教书。

午饭后,王之博便打道回府,抓紧时间做好水渠修建前的准备工作。

两个月后,勘察工作完成,一切准备就绪,水渠修建工程正式启动。

李广调集了七万大军前往正阳县北部区域,参加水渠工程的修建。

此时已到了一年中最热的时候,也是农村里农忙时节。

古代的学堂也是有假期的,确切的说应该是叫放农忙假,一年中至少有两三个农忙假,时间也不固定。

在收割麦子的时候,给学生们放假,让他们回家帮忙收割麦子,等到水稻收割的时候,还要给学生们放假,让他们帮忙收割水稻。

无论是先生还是学生,都需要农忙假,不管上学的孩子有多小,都要帮助家里干农活。

新校舍建设已基本完工,学生们仍在放农忙假,等农忙结束后,新校舍便可以启用。

此时的伍房书院里,阮芳和几个老先生并没有闲着,新书院开学前,他们还有大量的事情要做。

这天王之博再次来到水仙村,带来两个人见赵贤,赵贤知道这是王之博为书院请来的教书先生,便将几人请到室内。

这段时间,王之博一直在忙于水渠的修建,晒黑了不少。

几人寒暄了几句,王之博便将来人介绍给赵贤,赵贤在得知两人的情况后,也是惊不已。

其中有一人非常年轻,只有二十来岁,名叫杜溢,十多岁时创作了一篇骈文《凤凰亭序》,被誉为经典之作,杜溢也因此而闻名天下,被公认为大北朝才子。

后来杜溢进入省府,由于年轻气盛,加上放荡不羁的行为,遭受到了排挤,后来遭到同僚陷害,被罢官回家。

虽然受到这么大的打击,可并没有能让他的性格改变多少,终于有一天,他接到一个噩耗,在边远地区当县令的父亲,在治理水患时,被大水冲走,失去了生命。

父亲的死亡,对他的打击太大了,准备找机会复出的杜溢从此销声匿迹,似乎被人们遗忘。

今天王之博将杜溢带来了,这让赵贤大感意外,既然杜溢愿意来水仙村当一名教书先生,说明他的心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再也不是几年前那个放荡不羁的浪荡才子。

王之博请来的另一人有三十多岁,名叫于杰,看上去非常憝厚,虽然其貌不扬,却是当时非常有名的画师,学问也不错,来当教书先生,那绝对是称职的。

在了解两人的基本情况之后,赵贤带他们来到书院,将二人介绍给阮芳和几位老先生。

阮芳在得知二人的情况后,非常高兴,伍房书院里又多了两位名人,想不出名都难。

这时于杰走到阮芳跟前,开口道:

“阮山长,于某有一子,名叫于谦文,今年六岁,我想将其带在身边,在伍房书院读书,不知可否。”

“当然可以,新书院里面的房子非常多,于先生可将夫人也接过来,这样于先生一家人在一起,相互也有个照应。”

于杰闻言,叹了一口气,开口道:“夫人命苦,犬子出生那年死于难产,这么多年来,于某与犬子相依为命,再无续弦。”


  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Copyright © 2019-2022